新闻资讯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广东从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连日来,代表委员们围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等话题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表示,粤港澳三地将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开展更多开放性培养项目
        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要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安然认为,可以通过校际交流、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力度,共同营造人才培养土壤。
安然说,当前大湾区内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现有的湾区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存在一定的壁垒,因此,希望能建立一个跨区域平台,实现学生交流、交换、学籍流动和学分互认。同时,她还建议三地高校之间开展更多开放性培养项目,比如广泛开展本科生2+2、博士生联合培养等项目,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自由流动。
       教育在大湾区的发展中富有基础性、长远性的意义,职业教育是建设一流湾区人力资源的重要支撑。“广大职业院校非常需要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但这样的教师从哪里招聘呢?”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说,实践中,大部分企业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的路径并不畅通,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各种困难。
       职业教育在大湾区内承担着为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许玲建议,应尽快建立分层分类的“双师型”职教教师标准体系,对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要有区分度,分别制定标准。尽快建立“双师型”职教教师的准入机制,从机制上建立从企业一线畅通选拔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进入职教师资队伍的人事制度。此外,还应建立自上而下的督导制度与自下而上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确保“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职责与任务落实。
拓展人才发展和提升空间
如何营造人才培养土壤,才能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认为,目前,我国实行的高端专业人才个人所得税政策散见于各文件中,且只适用于极小部分纳税人。税负较高不仅难以满足高端专业人才的收入预期,同时税收的转嫁抬高了相关企业,尤其是以高端专业人才成本为支撑的新兴产业的用工成本。
         “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翟美卿建议,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个人所得税法,降低高端专业人才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同时相应提高各层收入水平累进税率的起征点。此外,以退税形式与地方政府一起承担吸纳高端专业人才的资金,并通过财政返还形式补贴高端专业人才个人所得税支出,并对高端专业人才购房或住房实施个人所得税奖励。
        全国人大代表、河源市总商会副会长、广东德爱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国乐从事教育行业多年。他认为,人才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经济社会的直接参与者与创造者,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不仅要尊重人才,更应尊重人才自身“价值”。“我们学校虽然不在繁华的一线城市,仍然吸引了不少优秀的人才,有的还来自国外。”缪国乐说,想要聚天下英才,就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尊重他们,让他们在工作中敢于创新、有所成就。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百浩律师事务所主任黎霞认为,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吸引凝聚人才的关键要素,除了保证待遇之外,还应注重拓展人才发展和提升的空间。“我作为律师就有这样的感受,在经济发达、法治良好的城市,总会聚集更多的律师,经济上的追求当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不断的进步获得成就感。”黎霞说,当人才来了之后,想要留住人才,还需要做好配套措施,解决城市落户、老人看病、孩子教育等问题,没有了后顾之忧,人才才能“安居”和“乐业”。

Copyrights 广州同信电子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54210号

在线客服

关闭

客户服务热线
020-3821514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



扫描二维码